渔线轮知识详解说明 渔线轮概述
渔线轮,也称为放线装置和渔线轮,是投掷(海)竿捕鱼的必备渔具之一。它通常有一个由11个主要部件组成的拉紧传动装置,如曲柄、摇臂、止回按钮、主体、轮脚、线轮、甩线螺母、钩夹、线壳和力释放装置。钓具固定在投掷杆手柄的前方。
渔船的特点:渔船在渔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,也是组成有抛竿的渔组所必须的。它的优点是,第一,钓鱼力量大,投掷距离远,投掷速度快。好用,不易乱风。易摇易抛不摇,鱼线排列整齐。
二是应用广泛。渔线轮不仅用于抛杆捕鱼,还可以与任何抛杆配合使用。很多钓鱼方式不同的钓鱼群体也可以配置手竿。特别是用手钓大鱼的时候,很多钓鱼的朋友喜欢在手杆上配一个渔线轮,提高钩线的载重能力,避免断钩线,减少跑鱼,从而达到多钓的目的。
第二,适应性广。随着渔船的出现,抛竿抛弃了手竿捕鱼的限制,只能近捕不能远捕。渔船延长了鱼竿的长度,可以适应各种尺寸的水面。因为渔船的存在,抛竿渔组更具灵活性,摆脱了手竿渔,采用了“死线”组合模式,结束了渔夫永不离竿的束缚。
第四,渔线轮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整体性能上,还体现在各个具体功能上。例如,渔船的释力装置可以通过渔民对释力装置的调节和控制,获得线钩的最大承载能力,并快速消耗中间钩鱼的体力,从而减少渔民在遛鱼时的体力消耗。收放功能可以通过放线来释放和解除作用在装置钩线上的拉力,从而避免鱼由于瞬间的破断力而折断钩线,保证了走鱼的成功和可靠性。特别是在湖泊、水库等天然水域,个体较大的鱼类,如鱼、鲱鱼、草鱼、鲤鱼、鲢鱼、鳙鱼等。渔线轮的减压装置尤为重要,也是渔线轮最重要的功能。
渔线轮溯源
渔船的工作原理。手柄转动平面齿轮(大齿轮)作纵向转动,带动横向齿轮,使缠绕槽有规律地前后收缩。鱼线受止线器限制,使回收的鱼线均匀整齐地排列在缠绕槽内。这个工作原理就是曲轴传动原理。据史料记载。曲轴最早出现在中国东汉(公元3世纪),这项发明很快被广泛使用。据野史记载,三国时期,诸葛亮做了一个木牛流马,用的是曲轴传动的原理。从以上两个例子,不难看出我们祖先的匠心。同时,我们可以自豪地肯定,是勤劳的中国人发明并使用了渔车。正如唐代诗人张在他的《渔歌子》中所写的,“鱼车轻,船在第一位,不必神仙享福”。正是因为有了渔车,才有了描写渔车的诗词。正是因为有了渔车,宋代画家马援的《寒汇独钓图》才有了圆杆捕鱼的悠久历史。虽然当时的渔车比不上今天的渔线船。但是渔线轮的工作原理毕竟是秉承渔车的传动原理。
20世纪80年代,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渔业活动的普及,设计合理、功能齐全的渔船被引进中国,并迅速受到国内钓鱼爱好者的追捧。20世纪90年代初,中国的渔具制造业吸收了外国的先进制造技术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,各种不同用途的渔船不断得到发展。据海博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方介绍,目前的“海博”系列渔船不仅品种多,而且生产的材料也用目前的轴承代替了过去的轴套,使渔船的驱动系统运行更加平稳,有效降低了渔船受力后产生的噪音。此外,在力释放装置上做了很大的创新,取消了“飞”原理的力释放方法,改用单向轴承,从而减小了渔线轮在负载下的阻力,改变了“飞”原理的力释放装置,这往往会导致渔线轮因卡簧脱落断裂而无法锁线的缺点,从而提高了渔线轮的使用功能。在主体上,现有的钛合金和镁合金材料代替ABS等复合材料,减轻了渔线轮本身的重量,使其具有很强的刚性,有效防止了颠簸和坠落造成的损坏,有效延长了渔线轮的使用寿命。
渔线轮种类及其使用方法
1.旋式,又叫旋式,是最常见的一种,也是抛竿钓鱼爱好者最常用的一种。其优点是轻便、灵活、结构简单、使用方便。纺织渔线轮主要用于在海洋和河流、湖泊、水库等天然水域的淡水中捕鱼。小船一般有20~50米的储物线,配有2.1~3米的抛杆,主要钓5公斤以下的鱼。中型艇可存放80~120米的鱼线,抛杆3~3.6米,在较大水面上可钓到5~10公斤的大鱼。大型渔船有许多储存线,通常在120米至270米之间,并配备4.5米或更长的重型投掷杆,以捕捉10至30公斤的大鱼,进行海上捕鱼和海滩捕鱼。
旋转渔线轮的特点:抛回收时放线和收线快,渔线轮的减压装置位于渔线轮的缠绕槽前,方便渔民根据鱼的大小和鱼线的承载能力调整减压装置,从而提高钩线的承载能力,使捕鱼群体获得更大的保护,提高成功率。缺点是使用不当,容易爆鱼线(鱼线突然爆成一团)。
使用方法:投掷前完成准备工作后,需放出一段(30~40 cm)预留线,将线档翻起,将线扣在食指上,用手指压住线,双手举过头顶,将杆柄指向目标(参照物)